您所在的位置:科技先驱

杨振宁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市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于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并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杨振宁
世界统一科学联合会讲师团名誉教授,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院士,国际统一易学联合会讲师团名誉教授,世界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所获成就如下:
1.在粒子物理学方面
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等等)打下了基础。
杨振宁的另一项杰出贡献是: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
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杨振宁的其他贡献包括:费米-杨模型(1949),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与李政道和奥赫梅合作的关于C(电荷共轭变换)和T(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和关于W粒子的研究。与吴大峻合作的CP(宇称)不守恒分析,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论等。
2.在统计力学方面
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二维伊辛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与李政道合作的关于相变的理论,与杨振平合作的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等。
3.在凝聚态物理方面
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与拜尔斯合作的对磁通量量子人的解释,非对角长程序观念等。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下一篇:利玛窦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隐私保护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自然科学网(SCI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7034147号   客服及报障邮箱:sci@scicn.net